单亲子女   
     单亲迎战锦囊     

单亲迎战锦囊

周洁梅

现今的香港家庭模式,已不限于传统的双亲家庭。单亲、无孩或是再婚所组成的多亲家庭已相继出现。一般双亲家庭的子女管教方法,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单亲家庭管教子女的讨论却不普遍。本文讨论单亲管教子女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及解决方法。无论你是否单亲,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对帮助单亲及其子女的成长,都有莫大的得益。

挑战一:

面对及接受单亲的身份

阿菁离婚已三年,她担心别人知道她是单亲而欺负或看不起她,所以,每当有人向小强问起爸爸的事时,阿菁教他说爸爸长期在外地公干,经常不在家,这个回答却引起关心者的追问,使小强感到很困惑及自卑。

阿群自从丈夫去世后,便开始担心十岁的儿子会成为问题青少年,因她从电视及报章的新闻中,不断得知有关单亲子女离家出走、打架、打劫、未婚生子、什或自杀等消息。所以阿群每天紧紧的监视儿子的一举一动,以确保他不会行差踏错而沦为问题青少年。

迎战锦囊:

1. 阿菁及阿群必须接纳自己的单亲状况,因单亲是家庭模式的其中一种,并不是什么丑恶或见不得光的事,并不需要刻意隐瞒。

2. 其实,单亲家庭不等于问题家庭;单亲子女不一定是问题子女。子女是否会变为问题子女,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而不是家庭模式。不少问题子女都来自双亲家庭,便是其中一项有力的例证。

3. 阿菁若要有效保护小强,便要教小强坦白告诉别人,他爸爸不与他们同住,但他却会去探望爸爸,这样别人便会停止追问。


挑战二:

独力承担管教子女的责任

阿秋在银行任职文员,下班后马上前往托管中心接八岁的小明回家,途中阿秋已急不及待的吩咐小明当晚要做的事,包括洗澡、吃晚饭、核对功课及温习等。踏入家门,阿秋已在厨房边赶晚饭边催促小明完成任务,小明却在饭厅看电视、玩玩具,对阿秋的催促置若罔闻。经过一整天的劳累,阿秋已按捺不住而开声大骂,小明便将自己关在房内放声大哭。阿秋冷静后,有点后悔,想去哄小明,又感到难为情及矛盾;她怀疑这种做法会否使小明不能辨别是非,以为是妈妈的情绪有问题。此外,阿秋也会担心自己管教小明的方法失当。这是单亲常有的疑虑及常发生的情况。

迎战锦囊:

1. 阿秋可以参加单亲课程及小组,学习运用适当的管教方法。

2. 可以要求前配偶合力管教子女,分担责任,不致在管教上失去平衡而不自知。

3. 若前配偶未能分担管教工作,阿秋需要扩大社交圈子,寻求朋友或同路人的帮助,分担管教上的困扰。

4. 内外兼顾,紧迫的生活节奏容易使阿秋疲累,影响情绪,导致亲子关系恶劣,所以,阿秋要懂得松弛自己,及适当安排家庭生活,如请人协助家务或预备些简单的晚餐。

5. 阿秋也可以为小明建立支持网络,例如教晓小明,若有什么事情不开心,除了找妈妈倾诉外,也可以找某某阿姨谈谈。


挑战三:

与前配偶协调管教子女的工作

由于阿仪专注培养及训练儿子小彬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及学习模式,逢星期一至五,小彬都能自动做家课及温习,过着有节制的生活。逢星期六及日在爸爸处住宿时,却日夜颠倒,功课马虎完成,长时间打游戏机、看影碟及电视,并狂吃零食,行为与平日判若两人。此外,小彬对阿仪的训练及要求开始产生抗拒,并指责阿仪不懂得当母亲。最令阿仪痛心的是小彬常常称赞他爸爸好,对阿仪的一片苦心全不领情。

迎战锦囊:

1. 阿仪需要与前夫冷静地就着小彬学习成长的事宜交换意见,订出一致的管教方法,使小彬无论住在那里,都有一致的生活方式。除了帮助小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巩固小彬节制的观念。

2. 阿仪及前夫也需要不时就着小彬的进度进行适当的沟通,作出检讨及调整,以切合小彬在两个不同家庭的生活。

3. 如果阿仪与前夫能彼此尊重,及冷静地处事,便成为培育小彬待人处事的良好榜样,也可以使小彬同时受到爸爸及妈妈的爱,而学会敬爱爸妈。


挑战四:

管教子女太严格或太纵容

阿莲几经艰苦才争取到小茵的抚养权,小茵是她生存的唯一意义。小茵一定要学有所成、循规蹈矩、及出人头地等。她决不能让小茵有半点差池,免得前夫及其家人责难,而失去唯一的生存目的。另一位单亲阿文因儿子华仔自小缺乏母亲的爱护及照顾,常感到对华仔有所亏欠,便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华仔的要求,以作补偿。华仔十六岁那年,阿文做三份兼职,只为提供华仔拍施的消费。

迎战锦囊:

1. 阿莲及阿文均需要适当地处理因失去配偶而带来的创伤,免致对自己及子女造成不合理的期望而产生压力。

2. 阿莲及阿文需要学习怎样做个恩威并重的家长。


挑战五:

教导异性子女学习性别角色

当单亲子女进入青春期,单亲父母都会感到尴尬及不懂得如何去灌输性知识。

迎战锦囊:

1. 单亲及其子女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学习性知识。

2. 单亲可提供多些机会让异性子女接触与他们同性别的朋辈或长辈,制造模仿角色的机会。

总而言之,要协助单亲在管教子女上获益,除了单亲本身要开放及愿意学习外,也需要社会人士的接纳、支持及谅解,相辅相承地互相扶助,一起成长。

作者为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家庭生活教育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