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期三代樂同行   
     孫兒是要來寵的     

胡伍美詩
兩個女兒的母親,立志要作個稱職師母,妥善打理家庭。喜歡閱讀,十年前開始自修“Pedotrophy”,但發覺要成為「育兒達人」並不容易,故尚並未畢業,求主幫助。

某個電台節目訪問藝人狄波拉,談起她的兩個孫兒。她說:「孫兒是要來寵的,管教嘛,留給他們的爸爸媽媽吧!」這句話對我來說真是耳熟能詳,因為這正是我媽媽常常掛在口邊的「護身符」。

中國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因為老人家的生活經驗豐富,尤其是家務事情,乃至照顧小孩子起居生活,做起來總比新一代的爸媽得心應手。加上同住的無論是女兒女婿,還是兒子媳婦,總有一方是老人家一手帶大的,對他/ 她的生活習慣和喜惡已瞭如指掌,如能同住確實難得。

直至年輕夫婦生兒育女,同住的老人家很自然就會肩負起照顧孫兒的責任,好讓事業為重的年輕人繼續在職場上發展,又不會影響家庭經濟收入。這正是香港近年普遍的情況。經濟較充裕的家庭,更會聘請外傭負責家務,讓祖父母專心照顧孫兒;經濟不許可的,就只好全依賴老人家,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孫兒。有些夫婦甚至把孩子寄養在不同住的祖父母家中,週末才接孩子回家小聚。

小霸王和老人精
究竟隔代管教可能出現甚麼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養育出「小霸王」和「老人精」。老人家照顧孩子,比起自己照顧兒女時已相隔數十年。雖然說照顧孩子的知識和技巧記憶猶新,只是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尤其是照顧初生嬰孩,睡眠不足更會影響老人家的身體健康。到了孫兒能四處走動,好奇地探索這個世界時,祖父母又要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後面追著他們跑,惟恐稍一不小心孩子跌倒了,自己內疚之餘又怕被子女埋怨。所以很自然會儘量遷就孫兒,他要吃糖果就給糖果,要看電視就開電視,深怕他吵鬧煩厭。加上老人家對著孫兒多少會心軟寵溺,以致事事為孫兒代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曾經探訪過一位長者,她的女兒生下孩子後,就把孩子交給她照顧,週末才把孩子接回家。探訪期間,這位長者一直播放卡通片給一歲多的孫子看,她說:「BB很喜歡看電視呀!而且她看電視的時候最乖,可以坐在嬰兒內成個鐘都唔扭計。我又可以休息一下,一舉兩得。」其實許多現代科學研究已指出,三歲以下幼兒根本不適合看電視,會影響他的腦部發育。

到了中午吃飯時間,老人家早已預備了午飯,也弄了「飯仔」給孩子吃。起初孩子也乖乖地坐在飯桌前跟我們一起吃飯,可是坐不多久,她就離開飯桌到處跑,開展了一老一幼的追逐戰。許多祖父母就是偏重身體上的照顧,深恐孩子不吃飯會「餓壞」影響成長,穿不夠衣服會「冷壞」生病,氣溫才剛跌過20度,就已經把棉褸羽絨往孩子身上穿!顧得了孩子的飽暖,卻往往忽略了管教。

我家兩個女兒,自出生起就跟外婆外公一起住,雖然我因在家工作,留在家照顧孩子的時間不少,以致她們未致成為「小霸王」,可是卻因為老人家的影響,我發現她們說話的神情態度,不少都學習了外婆的老氣橫秋,令人啼笑皆非。例如見到陌生人,她們會問:「你係乜水?」、「你做乜傢伙?」;有東西壞了,她們會說:「電視機『神』!」或者「你去邊樹呀?」讀幼稚園時,又常常叫警察做「差佬」,被老師糾正多次才能改口。所以很多朋友都說我兩個女兒是「老人精」。用語遣詞還事小,有朋友的兒子自小跟著只會講客家話的奶奶生活,再加上家中菲傭講的英語,結果那個小朋友到了三歲仍不懂說話,出現語言混亂的情況。

超級代言人
祖父母獨力照顧孫兒,容易因溺愛而養出「小霸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老人家愛插手孩子的管教,同樣會出現父母和祖父母兩代間的一些矛盾。聰明的孩子很容易就會知道哪一個長輩偏幫自己,哪一個管教嚴厲。他們不期然會學懂見風使舵,投機取巧,造成教養上的困難。

女兒的一位同學,常常請病假,通常是在星期一,或是要默書的日子。老師因此約見他的父母。原來小朋友的父母每天大清早就起床上班去,孩子起床上學都交由他的外婆照顧。外婆疼愛孫兒,有時候看見他不願起床,就讓他多睡一會兒;孩子說很累頭痛,她就幫他向學校請病假。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這撒嬌躲懶的「竅門」,養成了動不動就請假的習慣。

在我家雖然沒有這種溺愛問題,可是在偏幫孩子上,也常常出現叫人氣結的情況,就是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外婆經常插嘴。有時候,孩子放學回來,書包往地上一扔,脫下襪子,就窩在外婆旁邊跟她一起看電視。我總會忍不住叫她先收拾東西,把書包放好,換過衣服。這時,外婆就會說:「她放學回家很累嘛!」有時候,我催促孩子,說是時候做功課了!老人家又會立即回答說:「她們在吃水果呀!等一下吧!」彷彿她當上了孫兒的「代言人」,每次孩子被我教訓時,就有她來「擋駕」。孩子覺得有人撐腰,難免會越來越放肆。

珍惜家中寶
不過,話說回來,與上一代同住,或讓他們照顧孩子,也有許多好處。最寶貴的,就是能培養出祖孫之間親密的情誼。老人家有孩子作伴,雖然退休了仍有責任在身,生活添了樂趣和生氣。記得孩子年幼時,我們仍在圍村居住,對面屋的婆婆常跟我母親說:「對住個孫,補品都唔使食啦!」孩子自小就跟外婆居住,跟外婆分外親暱,到現在十二歲了,晚上睡不著也會往外婆的被窩裡擠。

我曾經問小女兒:「你覺得跟外婆住有甚麼好處?」她二話不說就答:「有好吃的東西和有故事聽。」老人家人生經歷豐富,從他們自己的生活到香港的發展,常常有許多大小故事告訴孩子,都是她們感到新鮮有趣的。例如以前沒有冰箱的年代,人們怎樣把肉類臘了放在紗櫃內保存。又如往昔制水停電的日子,怎樣用大水缸來儲水,用油燈照明。這些經歷往往能教導現今物質豐裕的孩子珍惜資源,不隨意浪費。加上老人家因大多經歷過戰爭或戰後艱苦奮鬥的日子,一般較節儉和刻苦,這些美德都是值得孫兒學習的。至於美食,尤其是過時過節的應節佳品,跟祖父母同住的孫兒就較有口福了。平日的菜餚和過節時的糕點,也吃得她們津津有味。

可能是自小跟外婆一起生活,我發現我的孩子特別懂得跟其他長者相處,例如教會裡的老人家。她們知道跟長者一起走路要慢一點,說話時卻要大聲一點。老人家特別注重禮貌,所以她們遇到長者都會大聲打招呼。有時候長者有事情不明白,她們都會耐心地解釋。這一點點觀察,都讓我非常感恩。

溝通達和諧
如果有人問我:「那麼你喜歡跟父母一起住嗎?他們會影響你管教孩子嗎?」我會毫不猶疑地回答:「非常喜歡!」香港住屋環境狹窄,年輕夫婦有時候迫於無奈,沒法跟上一代同住。但如果可以的話,同住不但可以互相照顧,也能維繫親密的家庭關係。至於孩子的管教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多溝通。一方面老人家不要自以為:「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就以權力壓倒子女;那邊廂,子女也不應因父母的知識追不上時代而看不起他們的意見。有關孩子的健康和學習,家人可以常常討論,達成一致的標準,就不怕意見相左。

我母親有一樣可取之處,就是她總會向孫女兒說:「最終的決定權在你媽媽,讓她作決定吧!」雖然有時候她會不同意我的做法,不過她認為孩子是我的,就要由我決定,也由我負責。這個「終審權」的確定必須讓孩子知道,這樣可以避免許多狐假虎威的情況,讓她們曉得「代言人」也會失效的。

另外,我會儘量不在老人家面前管教女兒,因為他們疼愛孫兒,看見她們接受管教或懲罰,一定會心疼不忍心。此舉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錯事要自己負責,在「求救無門」的情況下,她們才會自己面對問題。漸漸我母親也習慣了,一旦我關上房門管教女兒,無論房內傳出甚麼哭鬧的聲音,她都會裝作聽不見。

最後,無論是祖父母還是父母,都應避免在孩子面前埋怨或數落對方。這樣不但會教曉孩子輕視長輩的權威,也會不經意地養成他們左右討好的壞習慣。作父母的應教導孩子尊敬和愛護祖父母,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

我們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每到晚上九時,就要儘量保持安靜,講電話也要輕聲,因為外婆八時半就上。這對許多家庭來說好像不可思議,不過孩子自小習慣了,也學會彼此遷就相讓。當然,作祖父母的不要在孫兒面前責備自己的子女,因為雖然他們是自己的孩子,但因他們已為人父母,要建立他們在孫兒面前的權威,有意見私下提出就好了。

總意是,家庭是上帝賜給人、讓人體會付出和接受愛的場所,無論是我們的上一代或下一代,讓我們都懂得珍惜,學習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