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期家人連線   
     迎向網絡新世代     

蔡廉明
突破機構影音與數碼媒體經理。熱愛青少年工作,喜歡新科技玩意,IT人。在數碼媒體工作多年,後來再讀神學,今天繼續以媒體接觸青年人,與他們一起尋夢,實踐夢想,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近年社交網絡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與人溝通的方式。Facebook在2014年8月份公佈香港每月活躍用戶高達430萬人,相當於總人口60.1%,用戶佔人口比例冠全球(註1)。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與流動上網的普及,加快了社交網站的發展,新一代的年輕人更是機不離手,到處都見「低頭族」。

數碼新世代在網絡世界的影響下,對他們的成長,對個人人際關係乃至家人之間關係有甚麼影響?筆者會在本文分享對網絡發展新趨勢的一些觀察,及社交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此外,作為一個13歲兒子的父親,也會分享自己教導兒子怎樣善用科技的經歷,在擁抱新科技同時不被轄制,得到健康的成長。

突破機構於2013年10月至12月進行一項「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調查(註2),結果發現青少年主要透過手機進行各種媒體活動,網絡亦融入青少年生活處境中。青少年每日平均上網7.2小時,連待機狀態計算,近一成半(13.8%)受訪者更表示自己會全日上網。在日常生活處境裡最常使用的媒體是「網上即時通訊」(如:Whatsapp、Line、Skype)。研究更顯示,網絡對青少年意義並不只局限於娛樂、消遣,還涉及排解疑難(如規劃路線)、日常社交(如約朋友)、消費(如網購)等層面。由此可見,青少年不單止以社交網絡媒介作溝通工具,事實上網絡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中。

一切皆是「我」
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2013年5月以 “The Me Me,Me,Generation”「極度自我的新世代」為封面主題,講述八、九十後的新世代,因著社交網絡媒體的影響,他們是極度自戀、過度自信、懶惰及有「應分」心態(entitled)的一代。年輕人常常喜歡「自拍」,無論是午餐的食物、抑或當天穿的衣服,都愛一一拍照,並把照片放上自己的facebook,希望有更多朋友“Like”自己的照片,這些都是一些極度自戀的表現。與此同時,文章作者認為這班“Me Me Me Generation”擁有一些特質,他們的創意與自信,勇於接受挑戰,卻可以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改變。

另一位作者 Don Taosctt 在他的著作 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is Changing Your World,用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數碼新一代,今天數碼的一代成長了,作者認為他們擁有珍惜自由、批判性強、尊重誠信、樂意合作、力求迅速及充滿創意的特質。對這一班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觸電腦、沉浸在網絡世界中的新一代,有很正面的看法,科技改變了人與人的溝通,數碼新一代能完全擁抱資訊科技帶來的方便與成果。

社交網絡是一個便捷的分享信息平台,除了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近年各大商戶也大量使用社交網絡作推銷宣傳,增加網絡上更多的資訊流量,卻造成資訊的氾濫。故此,怎樣教導青少年有判斷能力,加強傳媒資訊素養的培育,都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課題。另外,青少年在社交網絡上也會有很多參與,他們上載相片、短片,寫文章,推介不同網站……社交網絡令每個人儼如記者般,成為資訊傳播者。是以讓青少年善用科技,教導他們辨別真假,讓他們創意發揮,提升他們傳播質素,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傳播者,實在是非常重要。

尋找身分肯定
社交網絡除了帶來溝通的方便,更迅速獲得資訊外,網絡新世代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卻產生另一些問題。過長時間使用,甚至有上網成癮的問題。當然,今天如何界定甚麼是上網成癮、沉溺也有很多不同說法。有一些說法認為每天上網超過4小時便有成癮跡象,但是今天一人一機流動上網,學生做功課也要常常上網,用上網時間去界定並不容易。筆者常常到學校分享有關網絡新世代的主題,通常也會問在座學生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平日每天使用電腦超過5小時的佔大多數,週末甚至超過每天12小時。更有很多學生表示,曾經有被父母「拔線」的經歷,家長因為不能叫停子女上網打機而拔掉電腦的上網線。上網問題常常成為很多家庭的煩惱,影響家人之間的關係。

青少年使用手機與電腦是無可避免的事,家長應多觀察青少年日常生活的表現,最好能夠約法三章,訂下上網打機的時間,並鼓勵孩子發展多方面的興趣。我認識一位青年人,曾經因為打機而與父母關係惡劣,甚至影響學業要留級。後來,這位青年人愛上另一種新玩意──遙控模型車,並常與朋友一起比賽,連打機也暫時放下,結果減少了與父母之間的摩擦。因此,父母可為青少年提供更多選擇,擴闊他們的興趣與視野,讓他們學習自我控制,減少網上沉溺的傾向。

網絡世界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父母對這個網絡世界又有多少認識呢?網絡新世代行為的背後又是怎樣的呢?網絡新世代從社交網絡及電子遊戲世界中,獲得的滿足感會比在學校的學習更多,打機能力出色甚至能換取他人的肯定。他們在社交網絡可以表達情感、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網友往往給予支持與認同,這些都是青少年不斷上網的原因。有部分青少年則因為沒有更好的事情做而選擇上網,又或因不開心、焦慮而上網。青少年在成長的階段,會不斷地尋找自己的身分,內心世界有很多需要希望被滿足,網絡世界往往成為他們容易得到滿足的地方。我常常與父母分享,「拔線」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父母,可以嘗試明白孩子的處境與內心的需求,親子之間好好溝通。

界線宜早不宜遲
筆者有一個13歲的兒子,我這位數碼新世代的兒子從小就有很多機會接觸電腦、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他們這一代不用怎樣教,很快便已經掌握這些新科技的玩意。兒子7歲的時候,身邊很多同年紀的朋友也有一部PSP手提遊戲機,他也很渴望我們給他買一部。我與太太有一個協議,就是到兒子18歲才會買一部手提遊戲機給他,當太太告訴兒子這個決定時,年幼兒子即時的反應是:「18歲?等咁耐媽媽你已經死了!」他的反應弄得我們哭笑不得,明白他不是有惡意,只是對於不能即時擁有遊戲機感到很失望。

然而我們知道,要兒子完全不打機是不可能的,沒有PSP,他依然可以用電腦玩網上遊戲。當時我們家中有一個規矩,就是每星期只可以用電腦玩遊戲半小時。對,是半小時,看似是很嚴格的規定,但我們希望兒子能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如砌模型、踏單車、游泳與閱讀,不是每天有空餘時間就去打機,慢慢習慣下來以後,兒子對這個規定也很接受。

當兒子到了10歲,他又對我們說,希望有多點時間打機,我們又加了一個家規:如果他每天有練琴或閱讀半小時,就可以玩電腦遊戲半小時。我們在協定打機時間上,用了一個小小的獎勵計劃,兒子因此也受落,不過間中仍會「講數」,希望爭取多一些時間打機。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沒有給兒子買智能手機,他用的只是一部普通手機。為了孩子上網打機問題,許多家庭常為此爭拗,因此父母與孩子在每件事上有好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在使用電腦與打遊戲機的事上,儘早與孩子訂下一些家規,例如晚飯時間全家人也要放下手機,學習彼此尊重,或可以避免親子間不必要的爭執。

溝通、引導、同行
另一次,兒子對我說他希望申請一個facebook的帳戶,當時兒子只有10歲,我知道facebook的帳戶有年齡的限制,要年滿13歲才可以申請(相信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有這個限制)。我與兒子一起坐在電腦前,幫他填寫facebook的網上申請表,到年齡一項,我照填了10歲,電腦上立即顯示信息,表示要年滿13歲才可以申請。於是我對兒子說:你還未夠年齡申請呢。兒子說為甚麼很多同學已經有facebook的帳戶,我回答說他們可能沒有誠實地填寫表格,更藉這個機會向兒子解釋社交網絡是甚麼回事。最後了解到兒子原來只是希望用facebook的帳戶玩facebook的遊戲,兒子雖然有點失望,但透過這個機會,跟兒子有一個好好的溝通機會。直到去年底,兒子13歲生日那天,我幫他開了自己的facebook帳戶,等了三年時間,那刻他非常興奮,覺得這猶如一個網絡新世代成長的「儀式」呢!

可以預見網絡與科技的發展只會更快更新,網絡已全面融入我們的生活中。網絡新世代在擁抱新科技的同時而不被轄制,實在需要家長與孩子多方面的溝通,家長需要用更多創意為孩子提供另類選擇,同時訂下上網打機的界線,很多時青少年有上網成癮的問題,都是家長縱容的後果。

網絡新世代成長了,只要成年人善加引導,我對他們很有信心,盼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善用社交網絡,加強人與人之間連繫,接觸更多新資訊,為社會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