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期家人连线   
     不如打电动     

雅燕妈妈
家庭主妇,育有一子一女,深信亲子阅读是亲职教育最有效工具之一。除了从事出版工作及以网志推动亲子阅读,亦参与教会儿童及图书馆事工,偶尔获邀到不同学校分享。

年轻时一味埋首工作,很多时手提电脑和手机不离身,就算放假也随时回覆上司和工作相关的电话、短讯与电邮,那种随时候命的工作态度,把人弄得紧张兮兮,换来「靠得住、信得过」的美誉,却赔上健康的身心灵和美好的人际关系。

直至生儿育女后,我一直让小朋友接触电子产品,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与亲人和朋友互动,因为生活中无可避免要接触电子产品,它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个媒介,只要知道如何善用,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有时我也惊讶,还在幼稚园阶段的女儿和高小的儿子,已经把许多操作用得熟练,在这方面的应用上我肯定很快被他们追赶过来。坦白说,有时候我什至要向他们请教游戏的玩法或电子产品的操作模式。可以想像,在接下来的世代里,电子产品的使用将更趋成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让他们更易与世界接轨的其中一个方向。

与其避免孩子会沉溺而禁止他们使用电子产品,不如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我们家一直有个规定,就是完成了课业(基本责任)的孩子,可以有自由时间做他们想做的事:打电玩、看影碟、砌模型、看图书杂志、做手工、下棋、玩扑克……什至是玩碌地沙游戏都可以。可以做的有趣事情实在多着,孩子又怎会只沉迷在电子世界里?反而,大人越对孩子说不许,他们才会越想做,越控制不了玩耍的时间,因为他们不知道放下以后,大人还会不会让他有机会玩。

记得早阵子很流行玩Candy Crush(一款手机游戏),我也乐在其中。有一个晚上,成功冲关后的自己,打算坐到窗前开始案头前工作,却发现窗外对面的大厦上一格格窗户竟幻化成游戏中不同款式的糖果,慢慢地掉下来,我就知道,自己真是太沉迷了。

翌日,我跟孩子讨论这个情况,大家都觉得,与其一关一关无止境地闯,就算「打爆机」也不过如此,没什意义时,不如狠心一点,删除游戏。我觉得这个建议实在太好了,在丝毫没有不舍的情况下,二话不说就删除了,想不到儿子也跟着把手机内那个游戏删掉。我真庆幸能和孩子在打游戏机事上一起理性分析,一起「斩草除根」。

话说回来,电子产品也有许多好处:在社交群体诸如facebook、whatsapp里跟家人、朋友、工作夥伴,什至不相识的人沟通,实在方便省时;阅读新闻、找寻资讯和路径等,也非常快捷到位;游戏、音乐、电子书、影片、应用程式、购物等也是唾手可得。要娱乐、要学习、要工具,一应俱全,实在比起以往动辄跑图书馆、书店、唱片店、游戏场所、百货公司……来得轻松舒适。

圣经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然而,正当外界越发说电子产品如何荼毒孩子成瘾青、如何制造如台湾郑捷般的冷血杀手、如何使孩子的近视眼越发严重……我却不禁反问:假若电子产品和资讯科技真的如此十恶不赦,需要PG家长指引,但为何发展至今,当老人家、残障人士会用这些产品,大家又拍案叫好?大家岂不是双重标准?这几天才有报导指每月大约440万香港人使用facebook这个社交工具,而四成多的受访者也是靠社交媒体来得知突发新闻的。可见香港人其实也是很倚赖电子产品生活。

最近读了《教出孩子的生存力──大前研一给父母的24个教养忠告》这本书,实在让我拍案叫绝!大前研一是国际知名趋势大师,早于二十多年前已写出「与其念书,不如打电动」这种道理,怕至今也让不少大人小孩瞠目结舌吧!他的理念是,当时电脑还不是很盛行,但他已意识到这场电脑革命将会取代很多人手的工序而使许多工种消失,加上他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远远达不到社会工作的需求,结果学校训练出来的优秀人才,满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却无法与世界接轨。对于后者的看法,个人认为这样说法对人性有一点偏颇,但对于前者所说,却是再认同不过,也不得不认同。

当我大声把书中「与其念书,不如打电动」这个章节标题朗读给儿子听时,十岁的他也忍不住一翻再翻这本教养书籍。事缘我的家一直不抗拒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当然,使用时我们也有一定的原则),只是有时在外,面对一些长辈或家长时,他们深明大家对儿童用电子产品的抗拒态度时,便会有所收敛,因怕别人对他们或我们太多罗唆。

盼望我们新一代的家长,不要抗拒电子产品,也不要妨碍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而是与他们一起学会善用这些「服侍」我们的工具,一起学会自律节制,共同勉励,共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