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期撥開情緒迷霧   
     毋unfriend     

羅民威
十分喜歡自己的工作, 與兒子妻子母親同住一屋簷下。鍾情於將社會教會大小事情猶如拼圖般組合整理,以求與讀者瞥見天國在人世間的一鱗半爪。

早前爭取普選名實相符的佔領運動「遍地開傘」不久,不少朋友的社交網絡群組都爆發unfriend潮。因為政見不同,先話不投機,繼而惡言相向,最終拂袖而走。無可奈何的結局,也許這也是香港踏入「抗命新時代」的其中一份集體記憶——雖然這不是事實的全部。

我自己參與的群組,unfriend的情況不大嚴重。聽聞校友群組是「重災區」,自己的觀察也不覺得如是。有個別群組組員若一時因政見而大發雷霆,大家或是選擇自動低調不回應,或是刻意插科打諢說幾個相關笑話,要不然真的出現論點交鋒,也是點到即止。最僵的一次,回應者有點氣惱,也只是說「這點我不會再回應你,你也不必回應我。」三數小時後,大家又在群組裡嘻嘻哈哈……

我想,不是大家對政治對未來不夠認真,只是大家也珍惜曾經同學一場,那是幾十年的交情,還有昔日同窗的逸事糗事、成長回憶。

人,能夠走在一起,總不止一個理由;也因如此,雖然討論時火花難免,卻得見更多避免擦槍走火的努力。例如有人會定下規則,若在聚舊的飯局裡提起尖銳的政治話題,就罰款捐給慈善機構,索性把討論的波瀾框在社交網絡群組裡。

也有一次,一位whatsapp群組成員說到氣憤,說了幾句粗口,有其他成員主動提提不要沒口德。也有人分享一張他拍到的圖,是鑲在鏡框裡的一節金句:「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四26)分享此圖的表明自己不是基督徒,只是他當天自己看到就拍下來,在群組分享,並說咒罵有時會不知不覺,像病毒蔓延——要了解的是,粗口在一般人的生活圈子,原本普遍,只是大家意識到這是收口的時候。這句金句,不知不覺竟成了使人和睦的福音預工。

有說,民主是「心碎的政治」,意指即使政治張力與社群對立到一地步讓人心碎,民主的素質仍能盛載這份心碎,從而讓大家仍能共同面對問題,讓生機再現;終究無論分歧有多大,大家還是活在同一天空下。這當然是一個理想:還是有人會忍不住說兩句髒話,還是有人看重利益多於真相與誠信,多少群組還是因為一句粗話、一次意見相左而分道揚鑣。可是還是有不少的努力,點點滴滴,卻見成效,大家心裡都有比分歧更大的理由,讓心靈在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以後,仍有把大家拉回來的力量。這是一道社會黏力,背後不只是共同的利益,還有尊重與愛。

因為年代不同,在聖經裡找不到「民主」二字,但互為肢體的求同存異之心,卻不難發現。昔日耶穌召集的門徒,細心留意他們的身分背景,就會發覺大異其趣:有替外來政權收稅的稅吏,有主張激進改革的奮銳黨人,也有捕魚維生的一般百姓。可以想像,大家的政治傾向會是何等的不同,但他們都因為耶穌而招聚一起。

聖經沒有記載他們之間有沒有因為對當年巴勒斯坦的政局見解而起紛爭,倒是記載了他們為了「誰為大」而起爭議。耶穌的回應,是從服侍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彼此的關係:「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參可九33-37)

我們的信仰不必為現今社會的事物逐一背書,包括民主。但很明顯,若沒有這份異見可以走在一起的社會情操,民主社會以至真正的普選制度,亦不容易有意義地運作。當然,以十二門徒各有不同的意象,來看待不同政見朋友的相處,或許有點粗疏。畢竟這個說法沒有考慮門徒往後的心路歷程與社會思考有沒有從信仰而來的變化,也沒有顧及耶穌對於當時宗教領袖的鞭撻,以及在站立於掌權者前所流露的淡然與自重。但很明顯,單單因為政見不同,並不表示就只能unfriend。

若說,當一個社會進入一個新時代,總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在風浪裡一同學習。我想,起碼應該包括這一件。當大家都說服不了對方,一時氣上心頭,不妨這樣想一想。或許先擱一擱,留一個下次可以再談的機會,也就是留下一個服侍對方以至改變對方的機會。再不然,不unfriend也可以繼續給自己留一個收集異見的渠道,讓自己不致被臭味相投的小圈子所圍困,那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