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期撥開情緒迷霧   
     情緒病知多一點     

麥基恩
《天倫樂》顧問、資深精神科醫生、教會長老。深信教會對家庭及夫婦關係有極重要及不可避免之任務。

陳方揚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曾在公營醫院服務多年。近年關注靈性與精神健康、照顧者的精神健康,醫治理念是醫治人,病只是一部分,要全人的身心社靈的關顧。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整天忙得無暇喘息,或者長期受困於某些事情,造成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容易造成不同種類及程度的情緒困擾。但若是縈繞我們心上的親人有這些情況,而且已使人感到不妙,作為他們的家人,我們該如何判別這些情況是否達到患病的程度?如果已經確診,我們該如何面對?

個案一
三十歲的房地產銷售員子明,經常東奔西跑,食無定時,隨時陪客戶看房子,想年輕時多衝刺賺錢,為家人買房子,得失心很重。肚子常咕嚕咕嚕響,心情很焦躁不安,跑廁所的次數越來越多。看了幾位腸胃科專科醫生,做了糞便潛血檢查、血液生化檢查、照胃鏡和大腸鏡也不能解釋他的症狀,於是判斷他得了大腸激燥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甚麼是大腸激燥症? 有甚麼徵狀?
大腸激燥症是身心症的一種,醫學界一般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壓力引發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影響腸胃蠕動的規律,引發一些反覆出現的腸胃徵狀:a. 肚痛或肚脹,上完廁所就改善;b. 便祕或腹瀉;c. 胃痛、胃氣多或胃抽筋。

如何判別大腸激燥症與其他腸胃病?
大腸激燥症初期多被誤診為普通腸胃炎。患者應先依從醫生吩咐,作出適當的檢查,但必須相信醫生的評估和檢查報告。持續的腸胃不適,而檢查不能解釋病情時,應留意腸胃徵狀和情緒以及壓力的關係,盡早尋求精神科醫生評估。

大腸激燥症可以治療嗎?
大腸激燥症患者先要調整飲食習慣和內容,定時定量是最基本的原則,避免高脂、油炸的東西。
因脂肪會減慢胃的排空,繼而影響吸收,引起腹脹和腹瀉。便祕型的可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而腹脹和腹瀉型的則要避免產氣多食物(如豆類和包心菜)和乳製品,選擇水溶性纖維(如麥麩、糙米、大麥),讓大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長一點。

其次是放鬆,辨識自己的壓力來源、發生時間和頻率,有需要時,尋求專業的輔導員或精神科醫生幫助。

基本上,大腸激燥症要根據不同症狀處方藥物,而不是單一制式的藥劑。目標是調理影響情緒和壓力的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恢復腸胃蠕動的規律,減輕腸胃徵狀,提升生活品質。

個案二
李太,三十五歲,辭職全心全意相夫教子。兒子成績優異,今年全級第一名,李太理應很高興放心。可是,她擔心兒子驕傲,又擔心他下一年不能維持全級第一名,也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教導他,還擔心丈夫分身不暇。

過去數月,李太飽受失眠、肌肉繃緊、容易覺得疲累、容易發脾氣、難以集中精神、心跳加速、多汗、呼吸不暢順的煎熬。她覺得十分困擾,醫生替她做了身體和血液生化檢查,一切正常,診斷她患上經常焦慮症(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

甚麼是經常焦慮症? 有甚麼徵狀?
經常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其他較常見的焦慮症還包括:驚恐症、社交焦慮症、強逼症及創傷後情緒病。

每個人間中都會感到焦慮。在很多情況下,焦慮是一種正常反應,協助我們應付一些困難或危險。然而在經常焦慮症中,患者生活在過度的憂慮及壓力當中,即使生活上並無任何特別事情引發這些焦慮。焦慮的主題可能是日常生活上的各種事情,包括健康、財政、家庭、學業及工作等等。患者對這些事情經常及慣性地感到擔憂;即使明白到自己的擔憂屬過度,仍然難以控制焦慮的情緒。

經常焦慮症的症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常見症狀如下:

 

當這些情況出現持續六個月或以上,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例如社交活動及人際關係,便有可能患有經常焦慮症,建議你盡快向醫生尋求評估及確診。

如何判別經常焦慮症與其他生理問題?
醫生會為你進行身體檢查及心理評估,以排除其他與焦慮相似的生理問題,以及由藥物引致焦慮症狀的可能性。醫生亦可能為你進行化驗,檢查你的甲狀腺機能與其他身體機能。

經常焦慮症可以治療嗎?
經常焦慮症的治療,主要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進行,兩者可單獨或聯合使用。適當的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對很多患者而言都能有效處理經常焦慮症。有些患者可能在接受治療後不久,未見成效便放棄。事實上,治療之所以未見成效,可能是由於時間不足或未有遵照醫生指示用藥所致,有些患者更需要用幾種不同藥物聯合心理治療進行。在適當的治療下,很多經常焦慮症患者都能重過輕鬆自在的生活。

個案三
張先生,五十歲,最近被公司裁員,十分氣餒,終日借酒澆愁。酒後吐真言:「我已好久沒有嘗過開心的感覺了。我覺得很辛苦,失去了感覺。半夜三時醒來,但又睡不著,只能呆等天亮。一早醒來,立即感到恐懼,非常辛苦!無論睡多久仍是不夠,仍有倦意。反應已變得遲鈍,腦海總是一片空白,不能思考,不能組織。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做甚麼事情都沒有把握,甚麼事都做不到,決定不了!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是一個負累。」張太很擔憂他患上抑鬱症。

甚麼是抑鬱症? 有甚麼徵狀?
每個人間中都會情緒低落,但一般持續不超過一、兩星期,不會過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在抑鬱症中,患者的低落情緒持續超過兩星期,而且情況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

抑鬱症的症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

精神方面:持續憂傷、焦慮或感到空虛、不安、易怒、對平常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難以集中精神、記憶力變差、難以作決定、感到內疚、無用、無助、無望、有自殺或死亡的想法或企圖自殺。

身體方面:失眠、早醒或過長時間睡眠、胃口及/或體重下降或上升、精神變差、疲倦、節奏轉慢、持續且對治療無反應的身體症狀如頭痛、消化問題及長期痛症。

若你或你的家人出現多項上述情形,可能是患上抑鬱症的表現。另外,一些身體徵狀如痛症、持續頭痛或失眠等,都可能是抑鬱症的初期病徵。患上抑鬱症的男性,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不願求助,亦可能嘗試以酒精、藥物或過度工作來抑壓情緒問題,因此容易被忽略。

如何判別抑鬱症與其他生理問題?
若有懷疑,請向醫生查詢確診。醫生會為你進行身體檢查及心理評估,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致抑鬱症狀。一些疾病如心臟病、癌症及荷爾蒙失調等,都可引致抑鬱症。此外,一些慢性疼痛如關節炎等,亦可導致抑鬱。飲酒過多也可令人抑鬱。醫生有可能為你進行化驗,檢查你的身體機能。

抑鬱症可以治療嗎?
抑鬱症的治療主要有藥物及心理治療兩類,兩者可單獨或聯合使用。對於中度至嚴重的抑鬱症患者,醫生一般會聯合使用藥物加心理治療。

藥物是調理影響情緒的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減輕抑鬱症徵狀,提升生活品質,並非單是安眠或鎮靜作用。患者應注意,抗抑鬱藥需要一段時間才開始見效,因此即使在服藥初期未見好轉,亦不應輕言放棄而白白延誤病情。患者於服藥後一星期左右,可能感到輕微不適,如作悶、口乾、頭痛等;大多數會逐漸適應。服藥後二至八星期,藥物不斷發揮效用,抑鬱症徵狀明顯減輕。服藥後六個月,醫生會評估病情,如有需要,醫生會作出藥物調控。

心理學家或輔導員會利用不同方法,指導及協助患者紓解抑鬱。輔導是向專業人士傾訴你的問題,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覺。認知行為治療是透過讓患者認清並嘗試改變一些負面的思想,控制抑鬱的情況。

醫生亦鼓勵患者參加支援小組(病人支援或自助組織):在一個安全而且包容的環境下與他人分享,嘗試理解自己與他人交往時的行為和反應,互相扶持。

認知行為治療:抑鬱可能是受到一些負面的思想影響而成。治療透過讓患者認清並嘗試改變這些思想,控制抑鬱的情況。

當然調整生活平衡,健康飲食、恆常運動,充分休息和學習減壓放鬆是不可少的。

家人應怎樣面對患病的家屬?
在照顧身心症、焦慮症、抑鬱症患者時,家人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要有充分休息和學習減壓放鬆,自己健康才可給予患者了解、支持、鼓勵和接納。
鼓勵宜正面,多給予希望,多讚賞患者的進步:「人人都不想病」、「一家人都支持你」、「你放心、專心醫好」、「有辦法、一定有路行」、「有希望康復,繼續努力」。

在照顧抑鬱症患者時也要留意其自殺傾向,嚴重者或須住院。

總結
身心症、焦慮症、抑鬱症是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求助不等於軟弱。只要及早發現並尋求合適的幫助,大部分都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