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期「建立孩子的領袖品格」   
     怎樣培育未來青少年領袖     

鍾立光牧師
鍾牧師,但身邊人更喜歡稱他鍾Sir,較親切和「貼地」。除正職外,喜愛閱讀、入廚、種花、養狗(收養了3隻唐雜狗)。結婚三十載,有一女一子。堅持信仰必須百分百「貼地」。喜歡用口多過用筆。

教會面對的青少年牧養挑戰
  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領袖,這句話不但適用於社會,在教會內同樣合用。根據艾力遜(Erik Erikson)的成長八階段理論,青少年期是人生成長中一個非常關鍵時刻,稱為「身份探索期」(Identity search),意思指在這階段,如果青少年能找到自己的身份,未來的人生道路便會較為暢順;否則,便會產生身份混亂的危機,影響將來的人生路向。所以能在這個階段幫助青少年找到人生方向,是教會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一直以來,教會都相當重視青少年事工,所擺上的人力和資源也不少,亦曾經見到教會青少年事工的蓬勃興旺,但這已經是過去的歷史。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教會普查資料顯示,近五年香港教會內的青少年流失率相當高(45.6%),當中包括不少「信二代」(13.7%)。因此,在思考如何培育新一代青少年領袖之前,必先要處理及堵塞青少年信徒流失的情況。

教會青少年流失的原因及回應
  根據美國教會數據及本地教會資料顯示,教會青少年信徒流失的情況已經相當嚴峻,我們如果不能即時作出有效回應,其結果是令人極憂慮的。總的來說,青少年信徒離開教會有下列因素,現試就這些因素的成因及如何回應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

  1. 從「二手信仰」轉化為「一手信仰」
  由於父母都是基督徒,因此「信二代」從小便返教會:崇拜、主日學、團契……這便成為他們的日常成長經歷。在信仰歷程中,「信二代」非常被動地和慣性地接收基督教信仰的教導。他們非常順服地領受了教會的薰陶。他們頭腦上都被裝載了聖經知識;唯一缺乏的,是個人反省及將所知的轉化為個人的內化信仰。同時,「信二代」亦缺乏第一身的信仰經歷,因此,他們的信仰便經不起挑戰和考驗。當「信二代」進入大學校園或職場時,很快便被世俗化的思想潮流擊倒,成為信仰的逃兵。

  2. 從「離地」到「貼地」的信仰
  福音派教會一直堅持「純正的道」是信仰的核心和基礎,這是非常正確和值得堅持的傳統,亦合乎聖經教導的(提後二15)。但由於過份傾向如何正確及專業地詮釋聖經的內容(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漸漸地忽略,甚至是忘記了「道」在生活中的表達和應用(relevance of the context)(約一14)。結果,「道」便被抽離於所處環境的適切性。對青少年信徒來說,信仰變得只能在教會中實踐,而面對社會的問題和挑戰,例如佔中運動應該持守的立場,便顯得蒼白和無能為力。正如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所言,今天的基督徒必須右手拿聖經,左手拿報紙,才可以有效地遊走於天國(Kingdom of God)和世界(Kingdom of man)之間,使信仰生活與日常生活接軌。

       3. 從看重數量到強調深度的信仰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估計,香港教會名冊上的基督徒人口約有40萬,但是我們的生命能否對社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力?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中,主耶穌教導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是門徒(Every Christian is a disciple),而門徒生活在世上的身份就是鹽和光。鹽和光都有下面的特質:(i)它們是生活的必須品,世界沒有了它們,便會失去光彩和味道。今天,我們作為主的門徒,是否真正清楚和肯定在世界上所擔當的關鍵角色?抑或妄自菲薄,以為我們的存在是可有可無,以致我們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力呢?(ii)它們的影響力是被人看得見和感受得到的。今天,我們對社會的影響力在哪裡?我們必須重新強調門徒的生命素質比數量更重要,我們再不要以建立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為我們的目標。

教會的盼望:青少年領袖的培育
  上述帶出了青少年信徒流失的現象及成因;從積極層面看,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有效培育新一代的青少年領袖,以至他們可以牧養未來的世代。面對後現代的青少年,上一代的培育模式,基本上已不合用,我們是時候要走新路了。
  
  1. 一切從關係開始
  今天的青少年雖然成長於通訊媒介多元化和極速的世代,但心靈深處,他們仍然渴望一種「埋身」的牧養關係。這點主耶穌給我們非常好的參考。主耶穌有十二個門徒,但是他並沒有一套齊全的培訓課程,而是透過三年時間與門徒朝夕相處、共同生活來培育門徒的生命。門徒每天藉著觀察、答問和生命交流,漸漸領會主耶穌的服侍模式,這正正是我們在教會內不斷高調吶喊,但從來很少實踐的「生命影響生命」模式。因此,今天不論任何形式的領袖培育,必須以關係為起點,而建立關係的先決條件就是時間上的投資。沒有時間,就沒有關係,不要再受騙了,世界上只有quantity time,而沒有quality time。

  要建立關係有兩個先決條件:(i)足夠的時間溝通和相處。主耶穌也要用三年時間培育十二門徒,難道我們比主耶穌更利害嗎?學生不能高過先生,我按個人經驗建議,培育一個領袖至少要一年時間才足夠。(ii)建立關係必須要互相信任、彼此坦白,因此,培訓者本身必須有願意分享自己生命的心。

  2. 以生命同行代替課程
  香港教會從來不缺乏領袖培訓課程資料,但是一套套的課程、一次次的培訓班,為甚麼總是不能培育出真正的領袖?根據個人的觀察和體驗,真正領袖的培育是不能藉著課程而能夠達標的。所有課程本身都有先天的限制:(i)課程的設計基本上是知識的傳授,是概念性的,是理性上的訓練。如何將課程轉化為個人經驗和內化,並非一般課程能夠提供。(ii)課程的設計都假設每個人都有同等的吸收能力,所以不能達到因材施教。因此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不能培育出成為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這正是領袖培育的最重要目標。

  因此,要有效培育領袖,培訓者必須願意聆聽受培育者的生命故事,然後以個人生命經驗回應,之後再加上聖經經文指引。所以,培訓者的角色比較像一個「生命師傅」(spiritual mentor)。
  
      3. 質比量更為重要
  基於上面兩個考慮,個人認為同一時間培育者只能夠有效培育三個受訓者。由於以同行者身份培育,加上沒有一個基本課程,培育內容要按被培訓者的性格、成長經歷和屬靈程度而設計,所以是要花相當多時間和心力的。

  4. 對受培育者的委身要求
  要如何選擇受培訓者?最重要的條件是一個願意委身的人。委身於受培育成為一個助人者,願意開放生命給上主陶造,願意受培育者教導,願意學習聆聽,願意分享生命。

  一直以來,香港教會的領袖培育缺乏成效,一方面由於我們在概念上的錯誤,包括過份迷信課程式培訓,太過急功近利,重量多於質。另一方面,我們忽略了生命培育是要埋身接觸及開放自己的生命,這是令人缺乏安全感的,以致我們未必願意走這一步。但是,如果香港教會期望有更美好的明天,我們就必須重新學習,以新瓶新酒培育這一代青少年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