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   
     未雨綢繆—共享安樂晚年     

未雨綢繆—
共享安樂晚年

◆陳佩儀

小時候,總不明白為何大人們吃過飯後都用牙簽剔牙;現在知道了,因為年紀大了,牙肉萎縮,牙縫容易藏著食物。以前不明白為何母親那麼長氣嘮叨;現在知道了,因為孩子常不專心聽你,那你自然把一件事說上幾遍,只為了保證他們聽入耳。

現在明白了這些事,是因為有了親身體會。可是,父母無論如何比我年紀大二、三十年,我又如何能理解他們身處老年階段的感受呢?

首先,必須主動學習關於年老的知識。

二十年前,我的外祖父從廣州移居來港,和我們住在一起。後來,他變得很古怪,走路時是碎步的,說話口齒不清,面部表情怪異。好幾年後,我才認識到那些都是柏金遜症的病徵,但他早已不在了。

我的奶奶有千多度近視,我知道這種情況在老年時可能會視網膜脫落,有導至失明的危險。因此,我主動為奶奶預約眼科醫生做一次檢查,並代付診金,但是奶奶很不願意接受這個安排。原因很容易理解,她不願意面對後果。於是,我間接推動夫家其他兄弟姊妹去向她勸說,終於她接受了檢查,甚至主動請醫生轉介她去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過程中,得到醫生對她的情況作出詳盡說明,與及將來應留意甚麼變化等。

至於中風有甚麼跡象,如何改善家居以預防跌倒,父母目前因某種長期病而必須服用的藥物有何副作用……等等,這些知識我們都應該及早認識,進而幫助父母多加留意。

我們也應儘早想像和準備當父母需要倚賴別人長期照顧時,自己能承擔多少責任,父母的期望又如何。要知道,問題往往是突如其來的。許多老人家在一次骨折或中風之後,短期內會變得日常大小事情都需要別人照顧,而且並非其老伴所能長期應付的。

要嘗試想像一下,到時自己能騰出多少時間和空間?經濟上有準備嗎?兄弟姊妹甚至和配偶之間是否有默契?如果需要社會服務,懂得尋找嗎?知道有甚麼選擇嗎?

此外,要與父母討論如何面對將來體弱和臨終的光景是很不容易的。最初可以先從父母的個性入手,投其所好,彼此之間建立多些話題,從日常溝通中猜一猜他們對晚年最後階段有何想法,然後坦白提出來印證。如果父母顯得不太樂意,可以稍遲再嘗試。雖然我們的文化傾向迴避談及病危和死亡有關的話題,但其實許多長者內心對生命終點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準備,甚至可能有一些心願未了,我們主動關心和表示願意協助,可以讓父母放下禁忌,坦誠分享。

尊重、關心、欣賞,並及時支援,都是孝敬父母的好方法。讓他們確實知道自己的一生是豐盛而有成就的,好讓他們無悔無疚地安然向前邁進。

(作者為老人院舍服務主任)